假苹婆与红蝽之间有毒素利用关系吗?| 第二届科学微电影赏析活动




观看完整视频继续向下
↓↓↓


因为微信里的一篇文章,李文重和张元琦两位同学开始探索“假苹婆”和“泛光红蝽”的毒素利用关系。本以为一帆风顺的探究计划却问题不断,麻烦重重。从文献资料到哈佛教授,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?


在人类科学发展的历程中,有不少挑战权威的故事,比如哥白尼推翻“地心说”,提出“日心说”。我们身边同样有这样质疑权威的科学故事发生,你能讲出一个吗?

你有什么感想,请在下方留言



完整视频在这里 

↓↓↓ 



作品名称:《假苹婆与红蝽之间有毒素利用关系吗?


作者:李文重(四川成都国际学校)、张元琦(河南郑州市管城区东关小学)


辅导教师:梁晨昊


奖项:

2016年10月  美国波士顿·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  优秀科学微电影一等奖






科学探究点评专家:张波(生物学博士、生物医药科学家,美国青少年科学工程技术协会创始人)


两位专注的少年,两种有趣的生命,一个“权威”的毒素利用关系。但是,在观察和实验步步深入的过程中,他们不曾想到自己却开始扮演了挑战权威的角色。实验结果的客观性使他们增强了对权威观点的质疑,最终证明假苹婆与红蝽之间的毒素利用关系是不正确的观点。目前社会上缺乏科学依据的信息泛滥,各种想当然的观点充斥着网络、书籍甚至课本,两位小学生大胆质疑、小心论证,令真正的科学工作者也深表钦佩。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具备科学的思考和辨别能力!


表达与交流点评专家:薛建峰(资深媒体人


配音流畅,观察、实验环节过程记录完整。摄影在拍摄时需要兼顾到行为中的“人”。片中手持摄像机擦汗的镜头短短一闪,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
脚本创作点评专家:尚钊(文学创教授)


布局工稳且一点儿也不“八股”。结尾有如撞钟,余音袅袅,很有科学探究的特色。解说内容充实,包含了所需要的信息,但有些虚泡囊肿,结合画面,多读几遍,勇于“割爱”,才会有硬朗挺拔之气。


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精神、教育意义点评专家:张红梅(教育时报副总编辑)


科学探究中最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。两位同学对专家的红蝽吸食假苹婆的汁液产生毒素,并利用毒素来猎杀食物的说法产生怀疑,通过大量的野外观察记录和实验,证明了这种说法并不成立,观点是错误的。科学不仅是要创新和发现,更需要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,证伪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面,是一种成功。在经历了这个过程后,相信这种求真的精神,会影响这两位同学的一生。


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精神、教育意义点评专家:吕萌(小学生学习报总编辑)


质疑,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能力。对别人的结论存疑,并亲自验证,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。两位同学虽然最后没有验证出假苹婆与红蝽之间有毒素利用关系,却排除了假苹婆本身对昆虫有麻痹作用的猜想。必须叮嘱两位小科学家,做实验要戴手套哟!有没有毒,都要防止中毒。



精 选 留 言

谢昊辰


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桐淮小区小学


今天观看了这部科学微电影,我知道了假苹婆这种植物和红蝽这种小动物,视频当中的同学大胆提出疑问,让我觉得科学就是在不断的、反复的探索、求证、验证的过程。我们要学习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。




张安楠


河南省郑州市第十八中学
就科学微电影而言,我能得出假苹婆可能没有毒性的结论。但论文所说的是假苹婆与泛光红蝽的毒素利用关系。既然假苹婆的汁液对其他昆虫没有效果,那么也应该考虑是否其毒素对泛光红蝽具有专一性?无论实验结果如何,他们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学习。




燕雅茹

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


假苹婆,梧桐科植物。图为假苹婆果实成熟后裂开的情景。假苹婆花很小,毫不起眼,然而果实鲜红,呈五角星壮,夺人眼球。如果你细细看,假苹婆裂开的果实之上,还有很多红色的虫子—红蝽。红蝽吸食假苹婆种子中的毒素,然后利用假苹婆中的毒素武装自己,抵抗外敌,同时叶利用这种毒素来求偶,吸引异性。假苹婆与红椿之间的毒素利用关系是动植物关系中的经典案例。




推荐阅读

↓↓报名参赛请点击下图↓↓↓ 
(或复制链接在游览器中打开:http://www.hkysa.org/hk/movie/20200911111046.html

↓↓报名参赛请点击下图↓↓↓ 
(或复制链接在游览器中打开:http://www.hkysa.org/hk/movie/20200819171227.html



《透过镜头 放飞好奇》于2017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

《科学影像 点燃梦想》于2018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

以上两本书的所有稿费用于奖励在国际大赛中获得“蓝鲸科学教师“称号的中小学一线教师。




刊发内容版权属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印刷出版用于商业行为。


敬请关注